2012年1月2日

[活動回顧] 對待古蹟的N+1種方法

時間:2011/12/24 ()  1400-16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林崇熙

    一開始,林崇熙老師就詢問大家既已參與過文化資產人才培訓計畫許多堂活動了,有沒有人想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啟發?林崇熙老師解釋會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台灣有「文化資產」觀念以來近三十年,但「搶救」文化資產的事件仍層出不窮,比如樂生療養院。在台灣自己的房子被列為「古蹟」似乎是很不幸的,這是由於對文化資產的觀念有誤解,從未將它當成具有生命的文化物種看待,只被當成私有財產,無法與人有情感連結,因此對於維護及保存它就很難有熱情與氣魄。林崇熙老師強調不能把文化資產當做「過去、落伍、被淘汰」的東西,它的價值不在懷舊或紀念,而是整個時代凝聚出的文化能量。如果這一系列的文化資產活動無法對你的生命有點改變,那是很可惜的!

    第一個例子是鹿港龍山寺。向來文建會古蹟修復的預算總是僧多粥少,負責修復龍山寺的建築師認為傳統建築不耐震,因此用RC結構(以鋼筋做骨架,再將混凝土灌入成型的建築結構)替代原本的木頭卡榫結構,以鐵件取代榫接固定,這樣的古蹟修復只留存下外型,已失去古蹟的文化意義。第二個例子是霧峰林家。以鋼瓦灌漿貼磚皮或木頭包裝、鐵釘取代榫接作為修復方法,加上建築師不理解環境對建築的影響,使霧峰林家過於潮濕,景薰樓剛修復沒多久柱子就發霉了。

    林崇熙老師直指現在所受的建築教育完全不懂傳統建築,傳統建築的材料木頭、竹子、土特性不教,建築教育只教鋼筋混凝土。文資法規定的原貌、原工法、原材料,使所謂的古蹟修復只求修復的外型相似,建築師既不懂環境對建築的影響,也未實際住在房裡感受建築本身,導致許多天價工程產生。

  古蹟保存不是只有一種方式:修好再利用。以下老師以例子輔佐提出多種保存古蹟的方式:
1.          廢墟保存:圓明園、金瓜石礦場遺址,重建有時沒有必要。
2.          廢墟與新建築並存:柏林的廢墟教堂,威廉大帝教堂,在二次大戰被轟炸成廢墟,將殘跡加固,旁邊另建新教堂映照出原本的教堂形狀。
3.          廢墟與新建築融合:SONY的歐洲總部Sony Center,在現代建築中以玻璃帷幕保存二次大戰期間炸毀的Hotel Esplanade牆面。
4.          廢墟與再利用並行:德國魯爾工業區,巨大的摩天輪將廢工業區變成了遊樂場,同時積極展開綠化工作。
5.          自我廢墟化:被高架橋包圍的北門,嚴重影響古蹟景觀。
6.          凍結式保存:公館自來水博物館,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卻也是最讓文化資產遠離人的生活的方式。
7.          功能意象式保存:美濃的103歲發電廠,台電打算蓋新發電廠,舊發電廠則維持少量的功能,僅保存一種意象。
8.          老建築著新裝:維也納的老公寓經建築家巧手後也能有童趣的新風貌,打破修舊如舊的觀念。
9.          老建築包藏在新建築裡:九份福安宮,廟中廟的結構使越舊的被越新的層層包覆。
10.      區域保存:古川町,充滿木建築的小町,代表著對自己生活文化的認同。

  以上等等多達三十幾種,證明古蹟保存可以有更多元化的可能。林崇熙老師強調建築的維護就像保養人的身體,每天注意保健,一發現問題就想辦法修復。做文化資產保存要身體力行,例如他自己開老車(29歲不斷熄火的車子)、住83歲的老房子,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傳統建築的美好。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