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日

[活動回顧] 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認識與古蹟信託

時間:2011/12/25  ()  1000-12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李乾朗(古蹟歷史學者)

    李乾朗老師將今日課程分為兩個主軸,建築式樣與公益信託的保存方法,首先要跟學員們說明的是古蹟如何透過國民信託得以保存,其實這種保存方式在許多歐美等國都已經使用己久,而台灣則最近才開始引進,它的概念是「一萬人每人的一元其力量大於一人的一萬元之一萬倍」,希望可以讓關心與參與公共議題而集結,進一步關心與參與文化公共財因而保存與活用,累積成為文化資本;另外如關心與參與生態公共財因而保存與活用,則累積成為自然資本。關心與參與越多,則將建構所謂的「公益社會」,因此公民社會與公益社會互為主體,相輔相成。舉結合信用卡為例,如果申請公益信託的信用卡,那麼使用這張卡買一個東西,銀行就提撥0.35元,一天就可以累積百萬千萬了,前提是,只能用來整修古蹟。



    說到台北古蹟的建築式樣,古蹟建造的材料是受地理條件的影響,像寒帶植物多針葉林,因此當地就會有許多採用木材建造的建築,建築也多呈直線型,樹木木紋彎曲的則適合雕刻;想要蓋起一棟房子,結構力學很重要,簡單來說就是要如何不讓房子的屋頂塌下來,在古埃及時候,人們用大石塊壓,但是發現這麼做房子會變暗,到了希臘時代,人們用柱子支稱,變成樑柱式,而羅馬人則是用石頭做成拱型,將屋頂拉的更廣更大,到了神權高峰的哥德時期,建築物變的蓋的很高,直指向天堂,在這之後,建築式樣並沒有任何進展,建築把古代的希臘羅馬重新組合一次,稱作文藝復興,十九世紀思想大解放,為百家爭鳴時代,代表建築則有巴黎鐵塔,之後是注重功能的現代主義建築,李老師也用七個簡單的結構圖解說。

    台北的古蹟大致分成幾種,原住民、漢人、日本式、西洋式、文藝復興前期、文藝復興後期,李老師現場用手繪圖畫說明漢人的建築又分為泉州、璋州、客家,從台北孔廟、保安宮、中正紀念堂,就可看出明顯不同;而日式建築在現今台北也有範例可看,像是北投的普濟寺;西洋式建築則分類又更多了,除了文藝復興前後期外,還有法國、英國及現代主義的不同式樣,在撫台街洋樓、鐵路局、中山堂、真理大學牧師樓等,都可發現,大家在李老師的一筆一畫中,發現了其中的不同,以及如何演變的過程,李老師更帶來許多台北舊地圖、老照片等,引起許多學員共嗚,許多的路與建築都已不復存在,以前的許多空地也都變成現今的高樓大廈了,不只讓我們瞭解到古蹟保存的重要信,也要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讓後代子孫也能看到。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