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

[活動回顧] 台北市文化資產文創發想與討論(下)

韓老師也提出自己對北投的企畫,主題為「讓北投火車站回家吧!」


[活動回顧] 台北市文化資產文創發想與討論(中)

接著以北投為主題的組別為:


[活動回顧] 台北市文化資產文創發想與討論(上)

時間:2011/12/31 ()  1550-1750
地點:南村落 (台北市師大路8010)
講師:韓良露

非常感謝學員們參加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南村落執行的100年文化資產培訓計畫,經過三週的活動與討論,相信各位學員已經在系列活動中獲得許多,也對文化資產經營的實際層面的認識上有所提升,在過去的兩週裡,學員已經實際發表了針對北投地區與糖廍文化園區的相關發想與討論。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活動的重點,也就是行動發表的實際階段。至此,韓良露老師請大家先謹記在心:沒有被選上的學員別氣餒,那並不代表你的企畫不夠好,由於天時地利的因素,可能你的企劃並不適宜在這次活動中發表(畢竟還要考慮半個月的時間限制),但不等於它在未來的可能性是零。同時藉著不同企劃執行時所遇到的現實困境,大家反倒能從中學習在今天台灣做文化資產會遇到的種種困難,進而思考如何解決。


2012年1月5日

[活動回顧]文化創意與台北市文化資產潛力,以康青龍街區文化資產為例

時間:2011/12/31()   1330-1530
地點:南村落、康青龍街區
主講:韓良露

  韓良露老師首先預告今天活動將分成兩大部分進行:第一,以康青龍區域做為聚落整合的例子、第二,針對大家的企劃做講解及解說。韓老師強調企畫案必須要有「想像力」,做企畫時不能只想可以做到的事,現在的空想很有可能是未來的利器,因此從空想中找尋可行性才是成功企劃的態度。但韓老師也提到做一個企劃沒有這麼容易,往往跟公家機關或民間團體合作時最常出現困境,行政雖讓人的力量變大、能做更多事,但也容易出現官僚。

[活動回顧]從宗教博物館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

時間:2011/12/31 ()  1000-12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江韶瑩
 
    今天,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江韶瑩老師,將透過本身經營博物館的經驗,與大家一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國91年訂立,裡頭沒有明確的有形、無形之定義,比較相關的為第五章: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與第八章:保存技術及保存者,所謂的有形、無形只是便於實務執行的名稱。非物質性的文化資產就是人,相對應的團體或社區,技藝或技能共構的文化表現。技藝指的是傳統工藝美術背後的製作流程而非製作的成品,技能指的是在表演藝術方面負責演出的演藝人員。聯合國所明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日本、韓國的名稱為無形文化財。100年新修訂的文資法執行,因相關人員無先前經驗而發生些許困難,尤其在普查方面,民國95年到現在只有七個縣市完成。整個文化資產的程序是由地方提出,縣市審議委員會立冊、登錄,再提報中央指定。

2012年1月4日

[活動回顧] 行動發想工作營:北投地區自然地景文化資產,維護、發展與活化

時間:2011/12/25 (日) 1620-1820
地點:北投溫泉博物館 (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號)
講師:陳慧慈(中央大學教授)

發想議題:如何就北投地區現有資原,對北投地區進行有效的推廣及活用做發想?
分組說明:陳老師邀請到同樣對於北投相當熟悉的楊燁老師及林芬郁老師做為導師,共分成三組進行討論,每組約10-15人,討論時間一小時,發表時間每組十分鐘,由各組導師指派一位學員做統整。

[活動回顧] 行動講堂:台北市自然地景文化資產踏查之旅──北投地區的地形、礦物與岩石


時間:2011/12/25()    1400-16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陳慧慈

    今天陳老師將要為學員介紹北投重要的地質景觀及北投的過去,走逛的第一站來到了北投陶瓷發源地貴子坑。

2012年1月3日

[活動回顧] 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認識與古蹟信託

時間:2011/12/25  ()  1000-12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李乾朗(古蹟歷史學者)

    李乾朗老師將今日課程分為兩個主軸,建築式樣與公益信託的保存方法,首先要跟學員們說明的是古蹟如何透過國民信託得以保存,其實這種保存方式在許多歐美等國都已經使用己久,而台灣則最近才開始引進,它的概念是「一萬人每人的一元其力量大於一人的一萬元之一萬倍」,希望可以讓關心與參與公共議題而集結,進一步關心與參與文化公共財因而保存與活用,累積成為文化資本;另外如關心與參與生態公共財因而保存與活用,則累積成為自然資本。關心與參與越多,則將建構所謂的「公益社會」,因此公民社會與公益社會互為主體,相輔相成。舉結合信用卡為例,如果申請公益信託的信用卡,那麼使用這張卡買一個東西,銀行就提撥0.35元,一天就可以累積百萬千萬了,前提是,只能用來整修古蹟。

[活動回顧] 從二條通咖啡館看歷史建築規劃

時間:2011/12/24 ()  1620-182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鍾永男

    今天鍾老師將與我們分享他建築修復的經驗,並從當中探討歷史建築的規劃。

2012年1月2日

[活動回顧] 對待古蹟的N+1種方法

時間:2011/12/24 ()  1400-16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林崇熙

    一開始,林崇熙老師就詢問大家既已參與過文化資產人才培訓計畫許多堂活動了,有沒有人想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啟發?林崇熙老師解釋會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台灣有「文化資產」觀念以來近三十年,但「搶救」文化資產的事件仍層出不窮,比如樂生療養院。在台灣自己的房子被列為「古蹟」似乎是很不幸的,這是由於對文化資產的觀念有誤解,從未將它當成具有生命的文化物種看待,只被當成私有財產,無法與人有情感連結,因此對於維護及保存它就很難有熱情與氣魄。林崇熙老師強調不能把文化資產當做「過去、落伍、被淘汰」的東西,它的價值不在懷舊或紀念,而是整個時代凝聚出的文化能量。如果這一系列的文化資產活動無法對你的生命有點改變,那是很可惜的!

[活動回顧]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遺址踏查

時間:2011/12/24  ()  1000-1200
地點: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講師:宋明德

  寒冷的早上大家來到芝山文化生態綠園,這裡不僅是全台唯一一處發現七個文化層的遺址,也是台北地區唯一現存「芝山岩文化層」的所在。今天由志工宋明德先生為我們解說。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在日治時期原先是對面情報局的特種武器彈藥倉庫,2002年釋出後台北市政府規畫為生態教育園區,於2005年開始營運,由台北市政府委託台北市野鳥學會管理經營。


[活動回顧] 台北市民俗與古蹟文化資產導讀-大稻埕歷史街區與五月十三迎城隍

時間2011/12/18     ()  1620-182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莊永明
     
    在大稻埕出身的莊永明老師,對大稻埕有很深的感情,一開始便如數家珍地生動講述了此處的故事。大稻埕一直以來都是經濟跟貿易中心,1885年後成為獨立的省後,劉銘傳一直希望把大稻埕變為台北港,他在台北港旁建了條貴德街,日本人稱為港町,這裡也是莊老師出生之地,劉銘傳協同兩人:茶業大亨林維源及大稻埕首富李春生,建立了千秋及建昌兩條街,而這裡就矗立了五大洋行及五個公使館。李春生教堂也是大稻埕有名的古蹟之一,約有86年歷史,其特色為紅磚建築且其排水孔為外露的竹子形狀。這短短幾條街有如此深厚歷史,是臺北很難找到的,但可惜的是很多的以往建築都已經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