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

[活動回顧] 行動發想工作營:北投地區自然地景文化資產,維護、發展與活化

時間:2011/12/25 (日) 1620-1820
地點:北投溫泉博物館 (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號)
講師:陳慧慈(中央大學教授)

發想議題:如何就北投地區現有資原,對北投地區進行有效的推廣及活用做發想?
分組說明:陳老師邀請到同樣對於北投相當熟悉的楊燁老師及林芬郁老師做為導師,共分成三組進行討論,每組約10-15人,討論時間一小時,發表時間每組十分鐘,由各組導師指派一位學員做統整。


各組發表:

第一組



  1. 透過今天坐小巴士到貴子坑進行訪查,發現貴子坑在整個北投地區占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如果可以再整治開發,可以創造或是還原它原本的陶瓷歷史,一開始可以從河溪的整治著手,之後如果可以讓它形成一個聚落,做一個社區的總體營造,或是有一些藝術家進駐,然後跟當地居民產生一些火花,我們相信貴子坑是有他的藝術價值的,並且慢慢積累;建議可以參考高雄鳳山溪曹公圳的整治經驗,我們覺得人類生存在一條溪流旁,在環境發展上對於人文生態很重要,其實不只是貴子坑,像北投公園的溪流也是如些,如果可以先把這兩個區塊做好,對於北投當地的影響是更長遠的。
  2. 其實目前北投地區有關溫泉的發展及節目已很多元,遇到的主要瓶頸為當地居民與業者之環境及利益衝突,我們的建議是,希望居民跟業者能相互合作,進而有認同感,由業者或非營利組織帶動居民們來維護整個環境,例如針對北投公園的溪流做整治,業者不僅可增進旅館形象外,也可帶動北投公園甚至整個北投的形象。

第二組
導師:林芬郁老師
組員:華鎮和、王純玲、王麗真、陳誌騏、蔡惠美、許鸞祥、蘇慶豐、陳祈慧、陳柔宇、鄭家梅、郭玲玲、游淑娟、廖微珊

  1. 在今日的體驗下,我們發現北投在地本身的文化風貌、產業風光是最大的利基,但是我們總覺得自願參與的人還是不夠多,最好是跟北投地區有聯結性的人來一起參與,像是在北投出生或是發跡的企業名人、藝人等(例如:江惠),增加號召力回饋地方,貢獻一份心力。
  2. 我們建議在推廣北投時,在規劃上,除了泡湯外能夠有更多主題,例如原住民文化、生態及歷史等都是可以著手的地方,許多學員提到之所以會想至北投,就是想體驗當地居民的悠閒生活,因此可著重此方式設計更多旅遊路線及交通上的規劃,例如結合以前的摩托車接送文化或觀光巴士等,另外,也可跟其他捷運景點,如陽明山、淡水、故宮等聯合設計套裝行程,吸引更多人前來。在活動內容的多元性方面,建議可以辦舉溫泉季、或是其它相關祭典活動、演唱會、生活體驗等。
  3. 我們也討論到資金的來源,除了公部門預算爭取,建議可藉明年北投公園成立百年的機會,跟中央爭取經費,而藉由觀光巴士上的企業名稱露出或設計路線結合旅館接送,提高企業贊助意願;除此之外,北投地區周邊禮品的開發,像是北投特有的溫泉入浴劑、入浴塊等,如果產品品質夠好,也可以變成北投地區特有的物產;我們也發現,在北投公園附近只有速食業,沒有咖啡店,因此建議可以先試著設立行動咖啡廳增加營收。

第三組
導師:楊燁老師
組員:吳琦鋆、郭筱葳、葉文珮、郭玉芬、周映瑾、羅立涵、蔣榮華、林育德、李明釗、連勝元、宋肅懿、張筑鈞、許淑惠、吳秋如

  1. 我們經由楊老師的分享知道,以前的旅館著重文化部份,但現在旅館皆以營利為主,因此每次來北投拿到的摺頁都只註明商家的列表,並無相關介紹,這是很可惜的,以我本身曾輔導過南庄商圈的經驗為例,南庄當地有很多咖啡館及民宿,我們協會替加入會員的店家製作宣傳手冊,講述各店家特色及故事,並控管其營業之品質,當民眾要至當地旅遊時會透過此協會查詢,因此去固定的幾個店家,而當其他業者看到因此提高來客率時,就會仿效加入會員,提昇整個旅遊品質,不僅透過遊客教育店家,告訴業者重視文化及品質的重要性,也以此提高業者對於此地區的認同及貢獻,如果可以套用在北投地區的推廣,相信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總結:陳慧慈老師

  陳老師很感動學員們能從環境、溪流、陶藝等多元方面著手,給了當地很大的願景,讓政府知道北投不是只有溫泉而已;陳老師也認為要統整北投地區的業者不是非盈利組織所能做到的,因為其關乎業者間複雜營利關係,還是要靠政府主導較有成效。整個地區的文化維護還是需要當地店家的加入,因為業者為首要獲利者,他們應該要扮演積極的角色回饋地區,讓整體北投回到最好的溫泉文化氛圍,才能永續吸引遊客,而NGO的加入與協調,對於居民及業者的正向關係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雖然行銷北投的困難重重,卻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活動照片








導師:陳慧慈老師
組員:鄭智緯、李瑞樑、王福偉、袁翊軒、余恒德、邱郁絜、施冠帆、陳怡珊、蘇龍明、陳淑美、吳金魁、謝欣融、王能賢、廖修政、曾思龍、鍾宜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