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活動回顧] 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古琴之美

時間:2011/12/10 ()  1400-16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袁中平 (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

   
袁中平老師一席古裝來到南村落,強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古琴已經不只是中華文化遺產,而是被視為人類文化遺產,然而「琴棋書畫」大家都聽過,但見過古琴的人不是很多,更別說聽過古琴現場演奏了。提及此,袁中平老師現場古琴演奏「梅花三弄」,一曲奏畢,他問起「焚香操琴」的由來,大家都面面相覷,袁中平老師解釋彈古琴不是表演而是儀式,自古以來「琴」就是溝通天地、自我修行的法器,因此古代也把琴與「巫術」相提並論。傳說古琴乃伏羲氏所造,琴的構造囊括了整個天與地,自成一個小宇宙,琴面上的各部位命名與大自然相關,如龍池、鳳沼、雁足等。七弦象徵北斗七星。十三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加閏月。而他又像一個人,琴首、琴額、琴項、琴肩、琴身、琴腰等神態皆具。因此「琴」是龍鳳與聖人的合體。

    甲骨文「琴」是上絲下木組成,也與「樂」字有淵源。袁中平老師又問大家可知中國最偉大的音樂家是誰,大家可能熟知貝多芬、莫札特,卻從未聽過「師曠」。師曠是春秋晚期晉國著名的音樂家,晉平公曾請求師曠奏哀樂,師曠不肯,道:「大王福薄,聽不得!」但王命難違,接連奏了《清商》、《清徽》、《清角》。當《清角》樂音響起,狂風暴雨驟至,一時間天崩地裂,曲罷眾人無不驚嘆。晉平公不久後薨逝,印證師曠的預言。

    接著袁中平老師講了孔子學琴的故事,從「得其數」到「得其志」,再到「得其為人」,對學習的嚴謹態度無怪乎師襄子讚嘆道:「君子,聖人也。」以及伯牙學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與知音鍾子期相遇的故事。有學員好奇袁中平老師學琴的契機,他回憶是因為聽到一捲古琴的錄音帶,從此陷入古琴的世界,娓娓道來自己從學認琴譜,到拜師學藝的一波三折,以及日後攜琴走遍各地大江南北(如中國各地舉凡藏區、黃河上游、陽關,及美國華盛頓等)的照片。

    最後開放學員提問,有學員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目前台灣較少關注的部分,想請問老師對這部分的見解與觀點。袁中平老師認為文化遺產保存不是一個人或民間團體出來做,應該由政府主導,往往想推廣古琴文化卻因資金不足而窒礙難行,這次文化局與中華古琴協會的合作案「歷代傳世古琴暨當代古琴大展」是很好的例子。最後演奏的曲子配上宋代的詞,加上老師的清唱,完美地為這場活動畫下了句點。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