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活動回顧] 認識台北市史前遺址

時間:2011/12/10 ()  0830-103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韓良露老師首先為此次的「文化資產人才培訓活動」下個引言。現今文化資產的概念包含的不只是本身的存在,還涉及了整個環境,舉剝皮寮為例,以街區的概念完整地保存下來,展現的是當時庶民集體共同生活形態。文化資產不能夠只從單一面向去看,比如說龍山寺、青山宮,只看建築的美學是不夠的,它反映的深層意義是不同族群居形成的多元信仰文化。現在大家都有「全面性保護」的觀念,學員們可藉著這次活動全面性地了解文化資產是什麼,大家可再從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部分再作延伸。

    稍晚來到的劉益昌老師直說韓老師的話真是說到他的心坎裡,他常說「古建築學者綁架了台灣的文化資產」,是因為這些人讓大家以為文化資產的價值只有古建築本身,而看不見它的歷史與文化。正如我們只知道林家花園的園林建築很精美,卻不知其位置與周圍的環境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今天將會從淡水河與台北的關係談起,並從考古學觀看盆地與溪流的樣貌,還要跟大家分享近來做的有趣研究:考古劉銘傳。

    「考古遺址」是過去人類生活留下的舊址,考古學家借此爬梳出過去人類生活的狀態、生活演變的大的流程。台北的形成與大屯火山群、觀音山、古新店沖積扇、林口台地關係密切。很多人不知道,台北盆地原本是座湖,建捷運時所挖出的爛泥漿,就是台北湖底部的沉積土。1960年,科學測定出一萬到六千五百年前就有人在台北生活,六千多年前是台北湖的時代,此時正是大坌坑文化早期、晚期。約莫圓山文化末期、植物園文化時代,現在的台北逐漸形成,因此淡水河系大概在植物園文化早期形成。在十三行文化早期與中期之間,台北盆地再次遭受海水侵襲,伴隨著八到九個大地震,使台北盆地最終陷落,形成今日所見樣貌。淡水河系裡有很多重要的考古遺址,其周邊始終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區域。劉益昌老師生動地解釋,原本大漢溪還是個年輕小夥子,新店溪已在壯年期的末期,基隆河是個老年人,但幾年前截彎取直後,因河道縮短新店溪和基隆河「妙手回春」地增加了流速,一下雨汐止就淹水,堤防只好越建越高,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飛快地從史前文化的發展談到現代化的台北,劉益昌老師也順勢談到正在進行的劉銘傳研究,1885年劉銘傳設置台北機器局,是當時第一個設置在中國本土以外的機器局,亦是台北現代化的原點。老師認為若能在現代復原台北機器局──台北發展的起點,對台北人將會有多大的意義!歷史其實就是「以土地為基礎的自然與人的互動史」,老師期許大家同他一樣都有「看穿地下的能力」,認識自己所居住的這塊土地,才是真正的台北人!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