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

[活動回顧] 從寶藏巖聚落看城市聚落發展

時間:2011/12/11  ()  1330-153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蘇瑤華

    寶藏巖是台北特殊的文化景觀,除了它的自然特質之外還有特殊的人文景觀,跟北投的風情又不一樣,呈現出台北不同的面向。藝術村團隊進駐了寶藏巖,來自各個國家的藝術者創作出各樣的作品,反應出台北這城市豐富的面貌。位於北平東路七號的台北國際藝術村是營運團隊最先進駐的閒置空間,曾為養護工程處及捷運局的辦公室。蘇總監認為有歷史的老東西要找到力量再持續往前,就必須要找到某個與現在連結的方式,這需要靠感覺敏銳的創作者與專業人士合力創作保存。她提到了凍結式的保存,也就是所謂的「修舊如舊」,營運的人貼近古人的滋養,找到一種與現代溝通的語言,舊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尋求機會再創新進入台北的文化地圖。


    公家的文化資產在談到營運面時,常常採用BOT的方式委由民間投資經營,但瑤華總監認為寶藏巖不適宜採用此方式,於是提出以藝術村的方式經營。她分享了台北國際藝術村的經驗,團隊舉辦許多藝文活動或踩街活動,除了活化空間外也提供適時的街區擾動,這些對一個城市文化是重要的,也讓市民有機會放肆自己的創作能量。許多文化場所規模太小無法獨立營運,需要用平台一同協力管理,藝術村營運團隊就屬於這一類的平台。不同類型的專業與藝術加入,對團隊而言是加強形塑文化品牌的機會,同時也讓藝術家能有更多元的題材,創意在老空間裡有進一步的實踐。文化藝術已進入一個產業的時代,創意跟產品的連結性可以有更多面向的關係。

    寶藏巖就如同一個天空之城,是天外飛來的預言性想像,每天從新北市水源快速道路花三秒鐘經過的山景,裡頭蘊含著多彩的過往,一進門廟宇石頭上昭和年間的字樣就代表了豐富的歷史經歷,許多軍官退伍後就長住了下來。這塊地方的國土所有權牽涉了複雜的都市發展及國土規畫,經過許多的討論,最後定位為一個活的生態公園並加入一些更新的概念,原來的住戶要被留下,空的房子只要沒有建築安全皆保留,創作者進駐活化此區域,同時也規畫自主經濟來源─背包客青年會所,將人的網絡記憶留下,讓世界的、國內的對文化認同之青年背包客進入,成為一個共生的環境。

    接著蘇老師分享許多寶藏巖景觀上的整理,讓自行車的騎士、散步的市民能夠更輕易地找到此地來認識寶藏巖,並安全地親近寶藏巖。村內隨處可見多樣的創作,每個作品都必須要與此地產生關連與意義,藝術家也需要提出回饋寶藏巖居民的計畫,讓原生的居民也能一同參與活動,像是從義大利來的奶奶與居民合力打造了一個菜園,現今這自然園地生氣勃勃,處處可見居民們親手種植的作物。

   寶藏巖是藝術與城市發展結合的一個嶄新經驗,在當中營造的公共生活,不單涉及喜好藝文的人士,更涉及更大層面的公眾領域,跟整個城市及整個世界提供不同的對話方式。也許當中有一些不成熟,甚至已經失敗的作法,瑤華總監希望大家都能提供不同的意見與想法,讓這樣的地方能夠更好,也希望大家在台北市不同的平台一起協力讓更多的老東西可以保留與展現。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