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活動回顧] 民俗藝術與文化發展

時間:2011/12/11  ()  1000-12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謝宗榮 (民俗藝術專家)

  謝宗榮老師先向大家說明何謂文化資產。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曾定義「文化」為「乃一複雜之整體。」因此,「文化資產」是人類社會中由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文化所形成的各種資產,這些相當珍貴的資產是人類社會中經由世代傳承所遺留下來的,反映了一個社會、地域的主要特色。


  「民俗」是一個地域範圍之內,普羅大眾為因應生活所發展出的約定俗成之文化模式,它是一種常民的、民間的生活態度、價值判斷與行為模式,主要是一種觀念的表達。民俗藝術是一種反應、表現民俗文化精神內涵的藝術類型,在民俗藝術的範疇之中,藝術是形式、手段、媒介,或者是載體,而民俗文化則是內容、目的,或者是載體所要承載的標的。舉例來說,如東港燒王船是一種民俗文化,趨吉避凶是他的文化內涵,而燒王船這舉動則是承載文化內涵的「載體」。

  台灣民俗藝術的特質大略可分為四項:傳統性、在地性、族群性、信仰性等。其一,傳統性,意指民俗是世代相傳的一種文化現象,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有相對的穩定性,不斷地繼承下來。台灣漢人社會的民俗文化主要傳承自閩、粵,這些特色表現在生命禮儀、歲時節慶等工藝用品中。其二,在地性,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域內之族群,為了適應各種外在條件所長期積累而承的一種價值判斷與生活方式,民俗藝術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自然也反映出這種文化特質。其三,信仰性,台灣漢人的民俗文化因為移民過程中的艱辛、危難,而塑造出濃厚的信仰性特質。使得民俗藝術多半脫離不了宗教信仰,從衣食住行到生命禮儀、歲時節慶的各種工藝製品,都具有濃厚的宗教信仰色彩。其四,族群性,台灣是一個由以閩、客為主的漢人族群所組成的多族群社會型態。不同的族群在移民台灣之後,也多呈現出族群聚居的情形,以來自同樣祖籍地的地緣關係作為族群凝聚的基礎。而各族群不同的習俗也形成各族群不同的文化特色,豐富了台灣的民俗文化內容。如「傘」由於語言的差異,在漢語與閩南語中皆與「散」(分離)諧音,但在客家話中則無此種忌諱,又客家人認為傘字由五人組成,意寓人丁興旺,故女兒出嫁必陪嫁一把紙傘以玆祝福。

  文物即是文化的證物,在考察人類各種社會精神文化時,以文物為表徵的物質文化常成為重要的依據。物質文化常能深刻反映常民的生活及其精神樣態,故豐富的民俗藝術自是能具體反映常民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亦即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人與他人(社會)之間的溝通,均需經由具體的媒介物與之聯繫。因此最後謝宗榮老師為我們展示記錄了全台各地的民俗活動的照片,諸如神豬祭典、搶孤、放天燈、燒王船、米龍等等,讓我們看到台灣豐富繽紛的民俗文化,也勾引起大家的興趣。現場有學員提問,要如何在熱鬧的民俗活動中不只作為一個看熱鬧的觀眾,而能深層的意會其民俗文化內涵呢?謝宗榮老師認為這除了多汲取這方面的知識外別無他法,閱讀歷史相關書籍或詢問家中耆老等也是一個方法,這將會是一門永無止盡的學問。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