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活動回顧] 台北市文化景觀與共生生態環境

時間:2011/12/17 ()  1000-1200
地點:南村落 (師大路80101F)
講師:劉克襄 (自然專家)

    作為引言,劉克襄老師描述早上遇到的小插曲,走來南村落時,一個路邊的攤販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簡單的一塊布和幾樣菜,菜的樣式和其他攤販不一樣,看得出來是自產自銷的小農。劉克襄老師透過商品與她有了交談的機會,諸如哦妳從宜蘭三星鄉來啊,嘿啊很遠所以一星期來一次,甚且包括家中大事,還不知為何談到了有機蔬菜。這樣買菜賣菜的景象只是個尋常的市場風景,然而以上這段描述與今天的題目有沒有關係?也就是說,如果生態算是文化資產的話,那可被列入文化資產的生態要用什麼標準界定?而那個定義自然景觀為文化資產的「標準」就是最難但也最需要被定義的部份。劉克襄老師認為「小農」就是台北市特色的文化景觀,因為他展現的是在地的、最底層農業的生活價值。


  第一個案例是離台北市很近的深坑老街,騎樓老街(亭仔腳)和閩式建築是深坑老街的特色,但十年過後,深坑老街變成滿街豆腐,如果老街只有這樣,除了吃豆腐外誰還要進去呢?因此劉克襄老師選擇走老街旁當年運茶的古道,通往一個大家都還不知道的世外桃源。他認為走上百年前的山路古道,從熱鬧的老街對比與世隔絕的小村,那是現代的另一種奢侈的享受。那個地方叫「向天湖」(被山所環繞的平坦地稱做「湖」),幾棟低矮的閩式建築散居著,青綠的梯田延伸出去,後頭的山頭層巒疊嶂,從梯田和茶園可以感受到這個小世界的豐富性,是他幾十年以來私存的祕密花園。然而前幾個禮拜再去,竟發現石階的古道變成拓寬的泥土道,越往下走越是寬闊的柏油路,路的開發就代表外來勢力的可能進入,再過幾年桃花源可能將不再。如果不把向天湖這類的景觀視為漢人到台北盆地開墾生活的一種文化景觀,只從過往環保(保護山坡地)的角度來看,那被財團開發的命運顯然是無可避免。

  第二個是小10公車,劉克襄老師又暱稱為「蔬菜公車」,很少人會視公車為一種文化景觀,並不是因為這公車使用的是遺留到現代的舊時代車體。公車行經木柵菜市場站,車門一開,菜農投了錢就把幾籠的菜提上公車,形成蔬菜坐公車的奇觀,沿路停靠時,餐廳人員再拿走屬於自己訂的菜。在這過程中,公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它融入了木柵人的生活,展現了木柵地區由於路途曲折而形成的另類送貨方式,儘管貓纜開通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因此劉克襄老師認為這也足以列入文化景觀。但貓纜的開通還是改變了什麼,原本珍貴的砂岩古道改建成木柵根本不產的花崗岩步道,便民的同時卻也抹滅了先民鋪設古道的歷史意義、生活背景以及那胼手胝足的時代裡為了運送貨物而辛苦鋪設的心情。不只木柵,觀音山的卵石古道、陽明山坪頂古圳、魚路古道等古道的內涵一直以來都是被忽略的部份。

    第三個要談的是老樹。在台灣民俗文化中,對老樹總是有特別的敬畏,因而產生認「義父」的特殊習俗。還有另一種常見的崇敬方式就是把老樹神格化,粗大的枝幹上環繞層層疊疊的紅布條,幾柱清香就儼然成了當地的信仰中心。現今生態保護的思潮興起,有許多人開始力倡保護老樹,取下他們身上沉重的許願牌或紅布條等,但因為觀念相差太大,反而讓兩者間起了不少衝突。
   
    劉克襄老師從第四個案例桃米生態村談沼澤,當初生態村為了增加觀光收益,遷走水牛換取兩萬名螢火蟲的地上星空,然而這樣刻意的行徑違背了「生態村」之名,水牛再度回歸,顯然生態的多樣性比觀光的效益更有意義。而水牛作為一個文化景觀的可能性,是在於水牛本身承載的生態系可能性。

  以上,就是劉克襄老師今天與我們分享的內容。結束後學員們發問踴躍,還有人意猶未盡地希望看看剩下的投影片內容,只可惜時間不夠,但大家求知若渴的心從圍著劉克襄老師久久不散就可見一斑。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